【三下乡】礼赞英模老兵,传承三线精神——长江师范学院访816工程建设者代表陈怀文同志

发布时间:2021-07-17浏览次数:1452

  通讯员:龙俊颖,邓玉涵

816地下核工程是世界第一人工洞体,迄今为止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工厂,是一个无法抹去的生命代号。为重温历史记忆,传承三线精神,7月16日,长江师范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来到涪陵区白涛镇对816建设者代表——陈怀文老先生进行专访。

追溯三线历史,回望建设之路

   陈怀文老先生原服役于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(代号“8342”部队),这支部队是由中央军委批准,负责“两弹一星”基地建设任务的一支神秘军旅部队。曾先后完成甘肃酒泉导弹卫星发射基地、新疆马兰核武器试验基地、青海海宴核武器试验基地建设任务,确保了我国第一颗导弹、第一颗原子弹、第一颗氢弹的成功爆炸。

1967年,经周恩来总理批准,五十四师所属三个团相继来到白涛,承担起816工程的建设任务,陈怀文便在其中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,党中央当机立断,一声令下,将士们甚至来不及和家人道别便奔赴深山。陈怀文老先生回忆道:“当时从山西出发,一路向南,过黄河,跨长江,到重庆后,运送他们的船只最终停在了乌江湖畔,停在了一个连地图上都找不到名字的地方——白涛镇。”

  

图一:陈怀文老人与志愿者们交谈图片

816工程属于国防战略工程,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,因此白涛这个小镇也在地图上被抹去名字。五十四师全体官兵一直秉持“上不告父母,下不告妻子儿女”的保密精神,常年风餐露宿,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。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开凿是艰苦卓绝的,坑道施工作业既艰难又危险,大部分操作都依靠人工进行,施工难度极大,洞内落石和塌方随时都会带来生命危险。陈怀文老先生感慨道“这个军工洞是工程兵用手一步一步抠出来的,光是打洞就需要数十个连队从不同方向开工,碎石不断掉落,施工完全是在跟地球抢速度。”洞内放了炸药的气味十分刺鼻,常年飘着的烟尘混着泥沙进入士兵们的胸肺,冬天施完工士兵们只能选择去洞外吃饭,室外的低温和呼啸的寒风常常冻得他们拿筷子的手都变得僵硬。无论酷夏寒冬,将士们始终以艰苦为荣,以当工程兵为荣,人人积极向上,自觉奉献,宁愿牺牲也要把党的生命线凿出来。

后由于国际形势缓和,中央军委基于大局考虑,1982年宣布撤销五十四师编制,816工程也经历了缓建、停建、最后解密的不断变化,但将士们仍然坚守着816核军工洞的秘密。直至洞体解密,816工程建设中牺牲的先烈才公开于世,陈怀文老先生这才向家人提起自己保守了几十年的秘密。

  

图二:陈怀文老人为志愿者们讲解816核工程建设历史

牢记红色历史,传承三线精神

此次回到白涛镇已是陈怀文老先生的第17次回重庆了,他谈到多次回重庆的目的是要建造纪念老兵的功勋墙。在2010年,陈怀文老先生就提出建造功勋墙,直到今年,功勋墙才被提上议程。为了给当年的建设老兵一个精神寄托,已经74岁的他常年奔波往返两地,在被问到为何如此执着建造功勋墙时,陈怀文老先生哽咽道:“816工程是国家机密战略工程,关于工程的文献资料都被封藏,那些为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工程兵是不为人知的,他们的奉献得不到肯定,甚至还要被历史和人民遗忘,这是令人悲哀的。”他常常接到老兵询问功勋墙进度的电话,说等墙建造好了一定要带家人来参观,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为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,面对电话那头殷切的盼望,陈怀文老先生建造功勋墙的念头也越发坚定。

除了建造功勋墙,陈怀文老先生还出版了《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》一书,书中重现了那段峥嵘历史,纪念了8342特种部队的难忘岁月,展现了三线人顽强拼搏的意志精神。此外,他还和建峰集团协作改造816地下核工厂,开发党史文物陈列馆,规划816工程发展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并定下近期和远期目标——发展816工程为AAAAA级景区和申报世界遗产,进一步弘扬家国情怀,铭记红色历史,纪念816工程为国防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。

陈怀文老先生总结“816”精神为24个字“忠于祖国,不怕牺牲;艰苦奋斗,直难而就;苦干巧干,无私奉献。”革命家的拼命精神便是“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”,是保家卫国的信仰促使了816建设者自强不息,铸剑为犁的精神。我们青年一辈应自觉传承三线精神,赓续红色血脉,为祖国建设事业作出贡献。

  

图三:陈怀文老人与志愿者们合影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