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共有教学科研人员46名,教授4名,副教授16名,博士(含在读)9名。学科梯队基本成型,形成了以学科实验室凝聚学科方向的基本思路,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。在在学科实验室建设过程中,对老师的团队精神、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。培养了青年教师20余名,参与创新教师科研的本科生50余名。科研成果丰硕,近5年来,获得重庆市及涪陵区科技进步奖各一项,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,重庆市科研项目8项及校级、区级科研项目28项。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40篇。社会服务和横向科研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果,近5年已有多名教师开发多项应用系统,建设、集成多个信息平台,取得了一定的社会与经济价值。
虽然我院的目前三个学科方向均指定了带头人,但带头作用还不是很明显,学科带头人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或者引进学术水平更高的带头人,从而形成学术实力更高的学术梯队和稳定的科研团队;目前学院的学科方向已经初步凝炼为了3个方向,但学科和科研重点方向还比较粗,还需进一步凝练、进一步聚焦;应用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刚刚起步,数量较少,涉及的人员也较少,还需与知名企业合作,共同打造学科研发平台;国家级、市级科研项目数量不少,市级、区级科技进步奖也有所突破,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、高水平科研奖励有待突破。
学位点建设类型 | 学术学位授权点 □专业学位授权点 ■ |
学科建设层次 | 重点建设 ■特色培育 □ |
目标完成的优势 | 1、人才梯队已经初步形成,各学科方向负责人已经基本具备。教师科研积极性非常高,申报项目踊跃,每年申报自然科学基金5项,重庆市科委和重庆市教委科研项目9项,符合条件的大部分教师都有项目申报。 |
2、各学科方向发展势头良好。模式识别方向人才队伍相对集中。目前有教授2人,博士2人(博士后1人),在读博士2人,副教授3人。数据处理方向人才发展潜力大。目前有教授1人,在读博士1人,副教授4人。网络技术方向人才队伍整齐。具有教授1名,副教授5名,在读博士1人。 | |
3、信息技术发展迅速,学科发展动力充足。最近几十年,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,技术热点此起彼伏。最近发展迅速的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机器人及移动互联等新技术,为我们的应用型科研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。特别是最近几年从信息化社会向智能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,为我们提供无数的新的科研课题。 | |
4、初步建立起了以实验室为导向,项目引导的科研机制。以下是我院初步建立起来的几个实验室及已由实验室主导的项目: 1)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实验室 (1)人体虹膜识别研究项目 (2)基于动态图像序列的人脸识别研究 (3)自然光照随机拍摄条件下车牌识别的应用研究 2)模式识别 虚拟现实实验室 l制造业三维可视化新产品信息平台的构建 l虚拟植物实时建模与绘制关键技术研究 l交互式环境影响下的虚拟植物生长建模研究 3)智能数据处理 算法实验室 l一种改进的集装箱装载优化算法研究 l一种改进的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研究 l一种群动态迁移及规模自适应调整的自然计算方法 l多目标进化算法的鲁棒Pareto最优解 l基于信息扩散和多样性反馈机制的PSO算法研究 4)计算机网络应用 网络应用实验室 (1)网路安全 l基于信息隐藏的数据安全存储与恢复研究 l计算机病毒传播模型的动力系统分析 l基于信息隐藏的安全软件研究 | |
(2)网络应用 l负载均衡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研究 l在线社会网络的信任计算模型研究 l异构环境下的P2P流媒体传输策略研究 l基于XML数字化校园数据交换的研究 l无限网络安全关键性研究 l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l网络蠕虫传播模型及其动力学分析 l数字化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研究 l基于J2EE框架的电子商务平台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 物联网实验室 (1)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 l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环境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l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火灾预警与救援关键技术研究 l无线传感器网络自适应节能路由算法研究 l无线传感器网络最小覆盖集研究 l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动态聚类查询研究 l基于物联网的网络工程实验研究 l基于RFIT的学生校园安全可跟踪系统的设计 l基于时空相关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l仿真技术实现无线校园网优化的研究 l嵌入式硬件相关应用 l基于RFID的校园安全防范系统研究与设计 l基于 lBREW平台下手机智力游戏的开发与设计 |
重点建设学科方向 | 1、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 2、智能数据处理 3、计算机网络与物联网 |
其它学科方向 | 1、农业推广 ——农业信息化 |
1、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,拟采用如下措施,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。 启动精品课程群工程,按照专业基础课程群、专业核心课程群、专业方向课程群、职业素养(资格)课程群等四类,分别建立教学团队,扎实推进计工院课程负责人制,加大三门校级精品课程和11门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,逐步形成精品课程群。 构建“工学结合”的人才培养模式。与安博教育集团深度融合办学,联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服务外包方向,学校和企业共建课程体系、共建师资队伍、共建实验实训基地、共同教学、共同管理培养过程、共享教育资源、共同打造校企文化。 订单式培养,为企业“订做人才”。通过课程置换的方式,在大三年级,根据企业的需要,由企业和我院共同开发课程,置换原培养方案中的部分专业方向课。14年已与深圳计算机行业协会、深圳道通科技(签约共建“人才培养基地”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内涵。构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、工程实践能力、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渐进性阶梯式实践教学方案。 加强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建设。计划新进教师应有大型IT企业两年以上工作经历且为硕士以上学位;派在职教师到企业挂职煅炼,争取五年内40岁以下青年教师均到企业挂职一年以上。聘请更多的企业项目经理和资深讲师,带着项目来学校共同教学和科学研发;安排教师参加计算机新技术培训,近年主要参加物联网、云计算、移动开发三类技术培训。 研究生培养,加强与企业和高校合作,联合培养研究生,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。计划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,共同设立产学合作创新基地,开展ICT教育应用研究。为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开辟新的方向,为培养应用型研究生打下基础。 以学科实验室建设为核心,以科研项目为纽带,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。我院教师以兼职导师的形式,利用自己的科研项目,与合作院校导师一起,独立或者共同培养研究生,为今后独立培养研究生做好师资储备。 与企业合作,在现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,再建两家学生实践基地,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提供实习基地。初步计划在深圳和重庆各建一家。深圳的优势是信息产业发达,技术领先,学生可以学到更新技术。 |
2、科学研究 与知名企业合作,建立创新实践基地。利用与中兴通讯合作的机会,共同打造ICT创新实践基地。利用我们的校友资源和教育行业背景优势,深入开展ICT教育应用研究,力争成为我院新的学科增长点。加大其他方向应用科研力度,以信息技术研究所、应用技术研究所的名义,积极奔赴企业一线,调研企业需求,开发企业必须软件,争取获得更多软件著作权,将科研项目与企事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。 加大申报纵向、横向科研项目力度。学科的发展往往是从科研项目开始起步,科研活动是学科建设的先导,要做好科学研究,必须首先获得科学研究项目,科研项目的获取对于一般的本科院校的确比较困难。首先要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,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市科委、市教委等纵向项目,申报这些项目往往成功率不高,这就要求我们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工作条件。可以让部分中青年教师先申报校级科研项目,获得一定的科研经费和资助,让他们取得一定的初步成果和工作基础,在此基础上再逐级申报省部级、国家级科研项目。 发表高水平的论文、出版高水平的专著,对研究成果要及时鉴定和成果申报。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。对年轻博士、副教授教师要压担子,给任务。同时,也要对他们取得的成果给以奖励,在我院出台新的绩效管理办法,对科研成果予以倾斜。 科研平台建设。为了凝聚教师科研方向,形成科研团队。现有信息技术研究所,其定位于网络技术应用研究,特别是农业物联网应用研究。在此基础上,拟在2015年筹备人工智能研究所,集中精力研究机器人控制、机器人应用和脑科学相关项目。2016年筹备计算机应用研究所,主要承接地方经济发展相关项目研究,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。这样,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平台,也有利于建立相应的学科实验室。 3、社会服务 利用学科优势,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实际项目。利用信息技术研究所、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品牌,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,立足渝东南,面向全市,积极争取各类横向课题。积极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,加强社会服务,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、产学研结合和技术发明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,加大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的力度与广度。在开展社会服务的初期,为了鼓励教师的积极性,学院不收取任何管理费,相反,对开展得比较好的项目,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,以扶持相关研究所起步,走上正轨。利用好目前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,将这两个研究所做成实体。将人工智能研究所打造成争取高端项目、发表高端论文的研究机构。 |
4、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的关键还是人才队伍建设,我院教师目前教学任务偏重,教师周课时平均达18学时以上。规划到2018年,我院教学科研人数达到50名,教授增至5名,培养模式识别学科方向带头人1名,柔性引进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学科带头人(教授)各一名。引进优秀博士6名(数据处理与网络技术各3名),硕士2名。与企业合作,送培教师20名,引进企业师资20名。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打造学术梯队。培养和造就一支精干的学术队伍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。在梯队建设中,既要有学科带头人,又要有每个方向的学术负责人,还要率领一支年龄结构、专业结构、学历结构、职称结构以及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,要统筹考虑学科直接承担的教学、科研、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,对师资队伍进行合理配备。为了保证学科建设能够持续健康发展,打破以系为基本单位的格局,组建学科团队,要有“人人进学科,人人有学科归属,人人有研究方向”的意识。目前基本上实现了人人归队,但还存在部分教师学科方向不是太明确,科研积极性不高,成果不多等问题。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对于计算机工程学院来说,由于地理位置和学校政策力度等问题,目前还显得比较困难。我们的计划是,首先内部挖潜。学院要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,可以把他们送出去攻读博士学位,也可以把他们送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去做访问学者,让他们了解专业学科前沿性问题,让他们开阔眼界。其次是引进人才,人才引进不能没有高待遇,也不能没有好的工作环境和科研平台,我们将花大部分学科建设经费,柔性引进两名学科带头人,带动数据处理和网络技术方向迅速提高。为了提高学术队伍的水平,计划3年内送2名博士分别去美国或英国做访问学者,送4 名年轻教 |
5、条件建设 学科实验室建设。结合我院学科方向,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,提出新一轮项目储备,为我院学科发展与建设服务,拟规划人工智能实验室,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。 科研数据库利用。除充分利用我校数字资源外,还要充分利用友好学院的数字资源,以及加入计算机学会和美国计算机协会(ACM),获取更多的科研信息与资源。 |
6、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拓宽和国外大学、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与联系,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到我院访问、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。以优厚的待遇设立 积极鼓励各位老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,尤其国际大型学术会议。力争在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中获得特邀报告。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联系,以访问学者、博士后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培养学院教师业务水平,提升学院教师科研能力。 |